首页 资讯 正文

铭记历史|三代从军,一个红色家庭的信仰传承与热血报国路

体育正文 42 0

铭记历史|三代从军,一个红色家庭的信仰传承与热血报国路

铭记历史|三代从军,一个红色家庭的信仰传承与热血报国路

八十年光阴(guāngyīn)流转,烽火岁月已沉淀为民族记忆的基石。当历史的硝烟散尽,那些用生命(shēngmìng)铸就家国长城的身影从未远去——他们是(shì)战壕中挺立的抗战老兵,是民间奔走搜集血泪证言(zhèngyán)的寻访者,是薪火相传的英烈后代,是用声音唤醒记忆的故事讲述人。

中国(zhōngguó)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我们开启这方精神园地,让褶皱照片里的(de)青春(qīngchūn)、战地日记中的呐喊、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重获新生。

这(zhè)些故事不只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照亮未来的火把。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穿越时空的坚韧与信仰,因为(yīnwèi)记住他们,就是(jiùshì)记住我们是谁;传承这段历史,就是传承一个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。

在中华民族的(de)记忆长河中,红色基因始终如星火闪耀。近日,记者走进(zǒujìn)一个红色家庭——三代19人从军报国,用跨越世纪的坚守,诠释(quánshì)着“忠党爱国”的家风传承。这个家庭的故事,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缩影,更是一曲荡气回肠(dàngqìhuícháng)的英雄赞歌。

三代从军路 红色家风的具象传承与精神赓续(gēngxù)

走进市南区花莲(huālián)路上的干休所,记者见到了军休干部李青,虽已苍白了头发(tóufà),但是精神矍铄(juéshuò),很是干练。1951年出生的她如今已从海军青岛疗养院的医师(yīshī)岗位上退休。她的家收拾得十分整洁利落,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张张精神抖擞的军装照和书架上一本(yīběn)本军事书籍,承载着峥嵘岁月的印记。她拿出泛黄的旧照片和一些手写信(xiěxìn),向记者讲述了父辈枪林弹雨的戎马生涯。

李青和王(wáng)进军(jìnjūn)是一对军侣,她(tā)的爱人王进军出生于1949年,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抢险救援、引黄济青工程、国庆大阅兵等。他们的父母也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伉俪。李青告诉记者,她对于父亲的记忆很少,父亲牺牲在工作岗位,那时候她还很小,对父亲的记忆很模糊。一次(yīcì)偶然的机会(jīhuì)她遇到了父亲的通讯员王叔叔(shūshū),这才有机会得以重温那段尘封的历史。王叔叔得知他们的关系后(hòu)多次给她写信,帮她回忆父亲的英勇经历。王叔叔的信被(bèi)她妥善保存着,密密麻麻的字迹她读了一遍又一遍。

“这可是(shì)我们家(jiā)的传家宝,当年是公公的一个战友从外地过来送给他(tā)的,公公非常珍惜。后来就(jiù)把自己的军功章和(hé)各个时期的奖章,一件件包好,放在这个缸子里。公公退休的时候把它送给了我的爱人,并嘱咐他收藏好。爱人退休的时候又把它送给了我的儿子。”李青拿出一个搪瓷杯告诉记者,这是他们家的传家宝,看起来只是(zhǐshì)一个不起眼的杯子,却是一种红色(hóngsè)精神的传承(chuánchéng)。传到儿子手中后,儿子把奖章收起来,拿着这个杯子用来喝水,很多人发现他办公室里有这个杯子,都劝他,“换(huàn)一个新的吧,现在什么样的杯子没有(méiyǒu),换了吧。”他却摇摇头说,“这是我爷爷留给我的传家宝,我不会换的。”李青说,儿子就一直坚持用此杯喝水,以后还要传给他的儿子。如今,家中(jiāzhōng)的孩子们也相继走入军营建功立业。

公婆的抗战救护经历 烽火岁月里(lǐ)的战地守护者

李青的公公王术业1917年出生于陕西子长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1935年,年仅18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,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(zhōngguógōngnónghóngjūn),经历了直罗镇战役(zhíluózhènzhànyì)等血与火的考验。当(dāng)全面抗战的烽火燃起,他随八路军115师东渡(dōngdù)黄河,奔赴抗日前线。

王术业作为(zuòwéi)部队的看护(kānhù)长(相当于今天的护士长),在战事最吃紧、伤员(shāngyuán)根本来不及后送的危急关头,在炮火连天的前沿阵地上,带领战士们搭建急救站,为伤员动手术!炮火在轰鸣,他却专注于手中的手术刀,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。截肢、缝合(fénghé)、包扎……在缺医少药、敌人严密封锁的极端恶劣条件下,他凭借智慧和勇气(yǒngqì),想尽办法筹集药品物资,每场战役下来,经他救治(jiùzhì)(jiùzhì)的伤员数以百计。他确保了轻伤员迅速重返战场,在炮火中转移、救治重伤员,为部队保存了宝贵的战斗力。战友们都说,他那(nà)小小的身躯里,蕴含着撼天动地的力量!

“公公个子小,人很机灵。每次都积极救治伤员(shāngyuán),枪林弹雨(qiānglíndànyǔ)中(zhōng)经常为不截肢就不能生存的战友截肢,对于轻伤病人及时包扎,随部队继续前进(jìxùqiánjìn)进行(jìnxíng)战斗。枪林弹雨中,一边(yībiān)后撤,一边在担架上包扎止血。”李青回忆道,公公王术业奔走在前线,迎着雨点一样的子弹,把担架当成手术台,与死神赛跑,先后在直罗镇、平型关、郯城、渡江、淮海等战役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(le)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,为部队保存了战斗力。

李青的(de)婆婆赵双协,1925年出生在(zài)河南清丰县一个贫农家庭。1938年,山河破碎,国难当头,年仅13岁的她,带着对(duì)光明的向往和对部队的憧憬,毅然参加了八路军,成为冀鲁豫行署教导队宣传队的一名小宣传员。稚嫩的肩膀,担起了唤醒民众、鼓舞士气的重任。1939年12月(yuè),14岁的她,信念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40年3月,她转到卫生所(wèishēngsuǒ)工作,从此与医疗救护(jiùhù)结缘(jiéyuán)。在冀鲁豫军区粉碎(fěnsuì)日寇“九二七”大扫荡的残酷斗争中,她勇敢地投身于医疗救护工作,在血与火中救治战友,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
父母的革命战斗历程(zhàndòulìchéng) 从放羊娃到革命战士的信仰征程

李青的(de)父亲李春信也是一位抗战(kàngzhàn)老兵,他(tā)出生在山东济宁的贫瘠山区。命运多舛,出生丧母,父亲残疾,幼年乞讨度日,八岁便与(yǔ)亲人失散,靠给地主放羊、打零工艰难求生。1937年12月,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(zhōnghuá)大地,17岁的李春信,这个饱尝人间疾苦的放羊娃,怀着一腔热血(yīqiāngrèxuè),离家参军,加入(jiārù)了八路军115师。他跟随张爱萍(zhāngàipíng)将军,转战大江南北,历经战火淬炼:在河南确山、皖东北、苏北的抗日根据地里,他英勇抗击日寇;1942年,在盐阜地区激烈(jīliè)的反“扫荡”斗争中,他参与粉碎了2万余日伪军的疯狂进攻。解放战争中,他更是身经百战,淮海战役(huáihǎizhànyì)、渡江战役、解放上海、济南战役、昌潍战役(潍县战役)、诸城战役……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。

李青的母亲(mǔqīn)李翠兰同样是一位勇敢的革命战士。年仅13岁时,她就秘密地为地下党(dǎng)传递文件书信,成为党的“小交通员”。1944年,她光荣地加入(jiārù)了中(zhōng)国共产党,次年便正式参军入伍。在武装部工作的她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无数次穿越枪林弹雨,传递情报,送达(sòngdá)指令,调整作战方案,在“雷雨(léiyǔ)般子弹”中穿梭,用智慧和勇气保障着战斗的胜利。

在李青的记忆里,父母和公婆从未因战功要求特殊照顾,这种克己奉公的品格化作(huàzuò)严格家规。受家庭环境熏陶,良好的家风家教(jiājiào)传承,这个红色家庭三代人踏进军营,将长征精神、红军(hóngjūn)精神不断发扬光大。

经历了战火的洗礼,两个家庭老一辈的革命家的信念、品格、精神和作风(zuòfēng)影响、教育着(zhe)家庭的子女(zǐnǚ)和后辈,先后三代人踏入军营,奉献国防。

(半岛全媒体记者(jìzhě) 王春燕)

铭记历史|三代从军,一个红色家庭的信仰传承与热血报国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